地點:香港會議展覽中心
展位 1C01
刺點畫廊將參與2022年巴塞爾藝術展香港展會。於5月27至29日在香港會議展覽中心呈現 Paul Barlow、陳維、鄭燕垠、蔣鵬奕、蔣志、Osamu Kobayashi、林東鵬、陸浩明、單慧乾、蘇詠寶、徐世琪、楊沛鏗及張如怡的作品。
林東鵬的《盆景城市》系列(2022)在木質畫板上呈現了一組家居盆栽中的微縮城市與山脈景觀。沉思著微小的自我與無垠的世界, 藝術家沉浸於渴望與失去的複雜情緒,與此同時,他亦為前方的旅程做好準備。畫作中寓言式風景正是藝術家銘刻的記憶。
鄭燕垠的創作將觀眾傳送至冰島的冬日。藝術家於2018年在冰島進行駐留,遊走在北歐蕭瑟的冬日裡,藝術家與內心的思緒作伴。她的畫筆連接起現實的畫面與記憶中的碎片,在繪畫中,部分場景關注具體對象,而另一部分則陷入超現實的迷霧之中。展會期間,鄭亦於刺點畫廊呈現她的個展《你做咩唔返屋企呀?》。
陸浩明在《地平線掃描6號》(2017)中使用自製凝固汽油彈焚燒繪有圖像的畫布,他將燒毀的畫布按色溫的漸變置入一個封閉的燈箱。點亮後的燈箱猶如一片崎嶇、荒蕪的地層。陸在創作中始終關注文明的物質歷史,在《掃描地平線 6號》中,人造及自然歷史被連接並壓縮在同一畫框之內。
蘇詠寶在她的全新動態創作《器官#4》(2022)中以獨特的感知、觀察及想象力觸碰著大自然的構造。這件雕塑創作將草藥粉末製成重要的生物器官,反思物質「內」與「外」、「宏觀」與「微觀」間的微妙關聯。在蘇氏創作中,她所製造的生態系統持續挑戰著宇宙的自然秩序。
徐世琪在她的頭髮刺繡作品《Juliette》(2019)中重構女性的身體結構。作品中女性的皮膚與內臟都變形為精密的機械組件與怪異的生長物。作品中的女性賽博格檢視著女性身體被持續政治化、性別化的歷史,並藉此以挑戰的姿態面對現有結構。
單慧乾的《A world dreaming they are you》(2021)是一張印有妝容的卸妝紙,這幅面部彩繪記錄者藝術家創造的角色「說書人」,首次出現於錄像作品《Today’s Top Stories》(2020)。「說書人」挑戰著新聞報道敘事中的各種偏見,並檢驗著現實與虛幻之間難以釐清的關係。
張如怡的創作聚焦於有機生物與工業景觀的交織地帶,她的雕塑仿若後都市景觀的遺跡。在《暗色之物》系列(2019至今)中,張使用拆遷工地上的建築殘片,將仙人掌形態的雕塑與人造建材結合。這些滿載歷史的廢棄生命體成為張創作的紀念碑。
楊沛鏗的《晚菇群(12)》是由電流轉換器與夜燈組成的混合媒體創作中,小一簇發光的蘑菇任意地生長在不起眼的角落,在迷人的光暈與電流製造的多性交纏之下,它們穿破土壤的縫隙,肆意地繁殖並生長。在蘑菇的世界裡,人類的霸權與介入毫無意義——這或許恰恰能為我們提供一個另類的、多物種糾纏的生存之道。
蔣志在油畫系列《世界是你們的也是我們的》(2013至今)中最新的創作藉助電腦處理和絲網版畫技術,在風景圖像中製造畫面的干擾與故障。油畫顏料在藝術家的輕壓下穿透聚酯纖維畫布,從畫布的兩面模糊化視覺的呈現,這組油畫作品具象化著攝影與版畫元素的彼此結合。
陳維在作品《光與塵》(2021)中搭建出一條人行道,並將道路邊的塵粒想象為散落的、閃爍的珠寶。陳維的創作時常以中國的工業化及城市化為背景,關注新興城市中混合著新鮮和落寞感的複雜情緒。作品滿溢著虛幻的氣質,曖昧地遊走在「熟悉」與「幻想」之間。
蔣鵬奕在他的《太陽!太陽!》系列(2018至今)中以釋熱過程操控攝影膠片,藉助太陽光線創造出抽象的畫面。利用放大鏡聚焦日光,蔣鵬奕以日光的火焰灼燒內置有感光相紙的特製容器 。如同直視日光後留下的殘影,這些鬼魅的斑紋最終被攝影膠片捕捉。
Paul Barlow的油畫創作不同於在帆布上堆疊油彩的傳統手法,他以水為稀釋劑,透過一套重複的手法移除畫布上多餘的顏料。於是,水在畫布上滲透、蔓延,形成紋理與線條,好似浪潮沖刷出的砂紋、海水腐蝕出的海岸線、河水流淌出的蜿蜒河道。在一夜的等待過程中,顏料發生反應,它們沉澱、凝結出漸變的色彩,形成既像是微觀的地質岩層,又像是植物葉片捲鬚般的圖紋——如海洋般迷幻,亦如幻像般令人迷醉。
Osamu Kobayashi的油畫創作呈現充滿質感的色域、彎曲的線條與統一的筆觸。透過一個自製的、連接著兩支畫筆的機械裝置,他在畫布上留下大幅的筆觸。 Kobayashi的繪畫平面裡充盈著作用與反作用、扁平性與空間感、柔軟與堅硬、張力與鬆弛、穩定與靈動、嚴肅與輕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