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詠寶
蘇詠寶於2007年於美國華盛頓大學聖路易斯取得藝術學士,並於2012年於香港中文大學取得藝術文學碩士學位。蘇成長於傳統中醫學世家,她自幼接觸中藥材,從前把藥材當為玩物,現在藥材已轉化為她的藝術創作媒介。她深信中國傳統醫學源於對自然的觀察、敏感以及想像,於藝術創作中運用了相同的理論來探討萬物的形式、物質性、關係性以至形而上學。
蘇曾於香港大館當代美術館舉術名為 “六種練習” 的個人展覽(2018)。她的作品亦於不同聯展中展出,包括香港中環藝穗會的 “陰陽路”(2015)、香港牛棚藝術村的 “聽、見、想、像:口述影像與視覺藝術的一些事”(2013)、香港中文大學的 “思嗦——第二屆香港中文大學藝術碩士畢業展”(2012)、香港灣仔機路臣街的 “黑市藝術快閃展”(2012)、香港前已婚警察宿舍的 “Detour 2012:排檔藝術嘉年華II”(2012)、香港奧沙畫廊的 “回應市場力量”(2012)和美國密蘇里州的 “Exhibition of Books Saint Louis Artist’s Guild”(2007)。另外,在2018年蘇詠寶出版了藝術家書籍《微物萬狀》。
蘇現於香港生活及工作。
- /
- /
- /
- /
- /
-
《器官》 / 2022
蘇詠寶在她的全新動態創作《器官#4》(2022)中以獨特的感知、觀察及想象力 觸碰著大自然的構造。這件雕塑創作將草藥粉末製成重要的生物器官,反思物質「內」與「外」、「宏觀」 與「微觀」間的微妙關聯。在蘇氏創作中,她所製造的生態系統持續挑戰著宇宙的自然秩序。
-
《在意識盡頭的掌心》 / 2020
早於看見之前,胎兒已能聽見。聽覺是一項複雜的操作 ─ 聲波傳送到內耳,耳蝸內淋巴液體振動細小的毛細胞,從而將物理運動轉化為以神經元傳遞至腦部的電流信息。蘇詠寶將《地球電池》(2020)想像成模仿我們內部聽力的天文館。她將伴隨自己成長的家族業務的中草藥磨碎,為電流傳輸提供了電解質土壤。作品一邊是一個聲音接收器,產生的電流信息穿過彩色的球體,導致另一邊的蟬腹中發出閃爍的光。在《達摩克利斯之果》(2012)裡一切都發光,數百片中藥「千層紙」覆蓋了燈的球狀表面。溫暖的光芒孕育著成千上萬顆種子與數百萬顆星,每顆星都擁有一個屬於自己的宇宙。側耳細聽,可聽到星星胎兒的心在怦然跳動。
-
《HAHTTDT》 / 2019
眾所周知,藻類很難在理性科學分類學中給分類。它們能發揮光合作用,但既不是植物,不是動物,也不是真菌。蘇詠寶製造多媒介裝置,描繪水底海藻的細胞視像圖,把影響可觀測性徵的遠古基因視像化。
有些漂浮,有些下沉;有些喜歡熱,有些喜歡冷,有些喜歡乾燥;有些是單細胞的,有些則在殖民;有些進行性行為,有些分裂以發展新的個體;有些甚至從原始時代生存下來並生活在我們當中。藻類高深的多樣性充滿了怪異和新奇。破解存儲大量數據的遺傳密碼只是理解多姿多采的樣性的起源的一步。為定義它們絞盡腦汁吧!它們是我們最終達到多細胞進化的抓拍。
-
《六種練習》 / 2018
《六種練習》是蘇詠寶於香港大館當代美術館的個人展,由陳育強策劃。
所呈現的是一場感官之旅,引領觀者進入另一個世界,歷史在此將不再重要,取而代之的是被賦以解剖形態的奇幻想像。在藝術家所構思的這個世界中,人體經過解構並被置於微觀之下審視,進而擴展至天體,甚至是宇宙層面。藝術家的創作靈感雖然源於傳統中醫的醫學理論,卻不僅局限於此,中草藥和中醫元素在此化身為藝術表達的媒介。
本次展覽的作品裡,蘇詠寶拋開藥材本身的療效,純粹把家中藥房的中藥視為素材,選取了六種藥材為材料,以雕塑、裝置和視頻的形式,通過重複的手法探討物料的特質。
-
媒體報導
-
-
-
-
-
錄像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