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沛鏗
楊沛鏗於2010年畢業於香港浸會大學視覺藝術學院。他採用植物生態、園藝、攝影和裝置來隱喻對人與人之間的關係而得到舒懷。藝術家以親密和個人的經歷為創作靈感,再將之轉化為圖像和大型裝置作品。他沉迷於結構和制度,並通過創造不同規模的系統,對系統中出現的生物、植物、動物,甚至觀眾施加控制。
楊沛鏗近期參加的雙年展和群展包括香港大館的“信任&迷茫”(2021)、德國科隆雕塑公園的“KölnSkulptur #10”(2020)、法國的“里昂雙年展2019”(2019)、中國UCCA沙丘美術館的開幕展“後自然”(2018)、第16屆意大利威尼斯國際建築雙年展的 “Cruising Pavilion”(2018)、第38屆愛爾蘭EVA國際雙年展(2018)、第4屆孟加拉達卡藝術峰會(2018)、韓國光州亞洲文化藝術中心的“The Other Face of the Moon”(2017)、香港Para Site 藝術空間的“土與石,靈與歌”(2017)、澳洲4A Centre for Contemporary Asian Art的“海珠白雲”(2016)、中國OCAT深圳的“他/她從海上來”(2016)、德國Osthaus-Museum Hagen的CHINA 8項目“Paradigms of Art: Installation and Object Art”(2015)及第10屆中國上海雙年展(2014)。他的作品被巴黎現代藝術博物館、Kadist藝術基金會和香港M+博物館所收藏。
楊現於香港居住及工作。
- /
- /
- /
- /
- /
- /
- /
- /
- /
- /
-
《Garden Cruising: That Camouflage》 / 2019-2022
-
《期待的落差》 / 2022
《期待的落差》延續創作中對植物生態及親密物件的擬人化,楊沛鏗強調人類情感與關係。他檢視我們在社會空間中的軌跡,並沉思人類互動中不言而喻的規則與複雜性。楊氏樂於關注旅行沿途的文化習俗。疫情期間,他開始反思互動的壓力與漫長的獨處。展覽中,楊氏拆解著互累關係、失落的期待及溝通挫敗背後微妙的心理。在他看來,這些學習的過程才是關鍵所在。畢竟,期待與現實總是有著落差的。
-
《晚菇群》 / 2020
《晚菇群》是一組混合媒體作品,結合了電子轉換器和夜燈,散發出隱秘的生物發光,暗示了一個神秘的境界。這些蘑菇棲息在不太可能打擾昏昏欲睡的夜行者的黑暗角落,繁殖力旺盛,並通過多性轉換器和誘人的顏色繁殖。他們對人類霸權的世界不感興趣,為多物種糾纏和生存提供了另類途徑。
-
《there is something missing》 / 2020
“there’s something missing” 是藝術家楊沛鏗自發的個展。展覽在九龍的一個私人住宅裏舉行, 展出了五至六件藝術家新近創作的作品,算是一個對本年度的總結和處理。作品由個人回憶和私人慾望構成,就像夢境一樣,這一年的小日子將快在睡夢中完結。展覽只接受預約。每個時段一小時,每次參觀人數不超過兩人。
-
《在等待長廊的蝴蝶先生》 / 2020
《在等待長廊的蝴蝶先生》是一個沉浸式特定地點的動力裝置,其中,蝴蝶掌(一種常見的室內植物)被放置在緩慢旋轉的基座上,七彩燈光將虹彩陰影投射到周圍的走廊中。就像在雞尾酒會的中庭或音樂會的門廳中一樣,參與者必須適應植物的移動並相應地在長廊遊走,而始終要保持觀望,等待可能不會出現的人。在這些擬人化的植物中,藝術家投射了自身對於觀看與被觀看的焦慮。
-
《火山情人》 / 2019
-
《看更》 / 2019
《看更》是一系列帶有窺視感的攝影作品,藝術家在對方不知情下捕捉他人的不同狀態,有的無聊和失樂、有的陷入沈思中 、有的厭世與抽離。在觀察對方的同時,藝術家亦投射了自己的慾望和狀態,此觀感亦轉移到觀眾的視覺經驗中。
-
《控制狂的情人》、《Born with Two Hearts》、《三人探戈》、《冚家鏟》 / 2016-2019
由貝殼標本組成的雕塑裝置構成了愛情多部曲,隱喻人們對事物浪漫化的傾向。
-
《仙人球》 / 2016-2019
河豚標本以盆栽的面貌呈現,藝術家藉此質問事物的本質和外貌的意義,諷刺人們對事物的選取性認知,和對生活習以為常的麻木。
-
鴿翼 / 2018
-
七層練習 / 2018
-
混亂太陽群 / 2018
-
《借回來的安慰》 / 2017-18
-
《扭擰》 / 2015-18
《扭擰》是楊沛鏗持續創作的系列。系列一貫以物件例如植物和布料放置於影像前面,以遮擋觀者的視線,繼而引發「主導式」的觀看過程。
-
《我們的家對你來說太細》 / 2017
《我們的家對你來說太細》是一個利用現成物構成的裝置,構成部份主要包括一只意大利赤土陶獅子型花盆腳墊及三個中國人型陶瓷小人像。作品名稱來自藝術家母親基於家居面積、風水美學的考慮,對楊把陶器獅放置家中所下的評語。
-
《最傷心的日落》 / 2016
3張攝影作品記載著一段已故戀情的回憶。《最傷心的日落》刻意迴避人們喜愛捕捉的決定性時刻,而拍攝日落之前和之後的瞬間。照片呈現被陽光及紫外線洗禮後留下的人為㾗迹,攝影的本質雖不能被磨掉,但對那一刻的回憶卻如退色的照片般一去不覆。
-
《菠蘿的海》 / 2016
2組以植物組成的裝置,作品以熱帶植物積水鳳梨能存聚水份的特性,為自己及其他昆蟲提供水源的同時,亦將死亡的昆蟲轉換成自己的營養所需,來比喻文明社會中的互利而對立的人際關係。
-
《上個夏天的日落》 / 2016
楊沛鏗創作的出發點往往源自他的內在矛盾,“上個夏天的日落”以一段已故戀情的回憶作開首。延續他一貫採用植物及園藝、水中生態、攝影和裝置來隱喻人際關係的創作脈絡,並透過影像、物件、空間和觀者之間隱藏的互動關係,建構一種以觀看經驗主導的敍事方式。展覽表述出一種總是緬懷過去,及對回憶進行局部選取的人類慣性狀態。回憶總是美好的——觀看日出日落,觀看藝術,是為了追求某種預設的回憶和想像,還是觀看過程本身的經驗?
-
《吃洋薊的人》 / 2016
《吃洋薊的人》透過攝影與錄像記錄剝脫洋薊多刺的外皮以品嚐其柔嫩內部之過程。是楊氏目睹別人進食此植物,令他毛骨悚然卻非常著迷的個人體驗。作品隱喻人與植物之間的互動是具有情慾意味的培育和消耗,楊氏透過拍攝他人與自身參與同樣的行為而內化這個體驗。
-
《魚嘴》 / 2015-16
《魚嘴》裝置的影像 中,冰冷池塘裡的魚隱現悚然感,與楊氏其他作品產生共嗚。
-
《酣 睡床》 / 2014-15
一直以不同媒介創作的楊氏在作品中結合了攝影和雕刻。楊在旅館拍攝同房中未睡醒的陌生人,以“拍攝”與被攝者建立關係,再以雕刻加深這種連結。
-
其他 / 2010-19
-
媒體報導
-
-
-
-
-
-
-
-
-
-
-
-
錄像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