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鵬奕
蔣鵬奕(1977年生於中國湖南)的創作脈絡由早期的數碼攝影發展至對攝影感光物質的實驗,主題則從過度城市化的外在現象轉移到人類生存和情慾之間的關係。他通過使用無相機攝影技術、傳統黑房工藝、以及即顯膠片材料和現成圖像的應用,創造出大篇幅的抽象作品和獨一無二的即顯膠片雕塑。
蔣氏近期的個展包括在成都紅印藝術中心的《蔣鵬奕:細水涓密石》(2022);上海香格納的《蔣鵬奕:太陽是鳥兒銜來的》(2021)及香港刺點畫廊的《蔣鵬奕:不知羞恥》(2017)等。蔣氏參與的群展包括在佛山和美術館(2022);北京時代美術館(2021);慕尼黑Alexander Tutsek-Stiftung藝術基金會(2021);利物浦LOOK攝影雙年展(2019);墨爾本維多利亞國立美術館(2019)及OCAT深圳館(2018),等等。蔣鵬奕所獲的獎項包括2020年伦敦BarTur摄影奖、2011年意大利維羅納博覽會(ArtVerona2011)的Aletti攝影獎、2010年法興銀行中國藝術獎評委會大獎及2009年首屆三影堂攝影獎所頒的美國特尼基金會獎。蔣更獲邀參與2012年赫爾辛基攝影雙年展及被提名2012年Prix Pictet世界環保攝影獎。
蔣鵬奕現於中國北京居住及工作。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太陽!太陽!》 / 2018-2020
在《太陽!太陽!》中,蔣鵬奕操控著太陽光子的能量,在不可控的爆發與一絲不苟的實驗間製造平衡。他利用放大鏡聚焦散射的日光,灼燒內置有感光相紙的特製容器,以捕捉太陽射線破「窗」而入時的灼熱光暈。
-
《導體》 / 2018
在作品《導體》中,蔣氏用即時成像膠片拍攝現成的基督教及佛教藝術圖像,並將相片移膜、製造出褶皺,最終成為介於攝影與雕塑之間的獨特形態。他將攝影師與感光膠片在暗房中的親密接觸視為愛人間的情慾,或是人類感受聖諭時的靈性體驗。藝術家對宗教圖像的解構不僅指向反偶像主義的傳統,亦驗證著人類創造並凝視圖像的原始衝動。
-
《預見》 / 2017-2019
蔣鵬奕繼續探索無相機攝影創作,透過利用食物腐壞、化學反應甚至燃燒等過程,於感光膠片上曝光,製造出巨幅彩色抽象作品。
-
《消融》 / 2016-17
《消融》系列中,藝術家利用移膜技術對色情圖像進行直接干預。透過分離並重置附圖像的顯影乳膜,藝術家賦予平面圖像一個載體,創造出獨一無二的作品,並模糊了攝影和雕塑之間的界線。
-
《海洋匹配太陽》 / 2017
《海洋匹配太陽》採用了即顯膠片,並應用了搜集得來的成人雜誌照片。在《海洋匹配太陽》系列中,他先以即顯膠片翻拍色 情照片,之後在膠片顯影前對其進行一連串象徵暴力和破壞的折疊和施壓,膠片顯影後留下的 爆炸式線條的「傷痕」,是一種「踰越」的符號。
-
《在某時》 / 2015-17
《在某時》是一系列夢幻色彩的抽象畫面。影像並非通過攝影機拍攝而成,而是通過藝術家人手讓螢光紙和4 x 5大篇幅攝影膠片 在暗房裡進行接觸。螢光紙具吸光和釋放光的特性,而感光的 攝影膠片則通過銀鹽化學反應記錄了螢光紙釋放的光芒。予攝影以光繪畫,這個造像過程是對光 學作用的掌握,更是一種對兩個異 體的連結而產生的偶然美的追求。
-
《自有之物》 / 2012
作品《自有之物》拍攝在黑暗中發光的物品。這些抽象及近乎超現實的影像表現出藝術家把作品焦點帶回原來的形態及形狀,同時反映蔣氏的現有的心態。
-
《不被註冊的城市》 / 2008-10
蔣氏具代表性的作品《不被註冊的城市》中,蔣把一幢幢新建的摩天大樓縮小並放置於荒廢和破爛的拆遷工地中。作品展現了這個世界與城市的虚幻本質,同時反映了藝術家在這持續不斷的重建與拆遷的環境中的精神狀態。
-
《發光體》 / 2007-08
《發光體》展示內地重點城市的光芒四射的現代摩天大廈。聳立於漆黑的城市中,過度曝光的摩天大廈如發光體般放射出刺眼的光輝。讓人目眩的光輝使畫面中的世界脫離真實,意圖讓觀者對城市的過度發展、社會被消費主義和大眾媒體主導等現象作出反思。
-
《萬物歸塵》 / 2006-07
早期作品《萬物歸塵》中所有的巨型建築物都成了廢堆中的廢物,曾經高高在上的大樓變成渺小而脆弱,並如廢物一樣被擱在一旁。透過這作品,他似是嘗試駕馭這些在高速發展下形成的巨型現代化象徵物,“萬物歸塵”這名字更導出了蔣氏看破這些物質的表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