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兆南
何兆南於 2006 年畢業於香港理工大學。何兆南的藝術創作始於攝影,並持續發展至行為、繪畫及混合媒介裝置。他的作品探討日常生活的奇妙與無奈、靈性與存在,以及香港的社會狀態。
何兆南曾參加多個機構與博物館的群展,包括英國利物浦國際攝影節 (2017)、香港亞洲協會的“喘息空間” (2017)、德國 Museum Folkwang 及西班牙 Palma de Mallorca 的 CHINA 8 項目“Works in Progress” (2015)、及日本清里攝影藝術博物館的“原点を、永 遠に。”(2014)。於 2009 年,他獲頒發「香港當代藝術雙年獎 2009」年度獎。他的作品被 Burger Collection、香港文化博物館、香港立法會、日本清里攝影美術館和美國三藩市現代藝術博物館所收藏。作品集包括《平日常》(2013)、《早安晚安》(2015)及由「大館」委託出版的《空間與能量》(2017)。
何兆南現於香港生活及工作。
- /
- /
- /
- /
- /
- /
- /
- /
- /
- /
-
《樹的留白》 / 2018
《樹的留白》(2018) 記錄了2018年颱風山竹襲港後的面貌,這是自1980年代以來在香港登陸的最強熱帶氣旋。颱風除了帶來氾濫的洪水和肆虐的破壞,更連根拔起成千上萬的樹木,使其支節分離地佔據了這個原來不可撼動的石屎森林。藝術家跨越這座變了形的城市,捕捉這些遭受重創的軀體和傷口,展露了這個城市迫切回復正常的渴望,以及面對難以言表的暴力時個體的脆弱和韌性。《樹的留白》系列是他自紀錄雨傘運動的《散景》(2014) 後完成的首個主要創作,不難窺見藝術家對雨傘運動後,香港當下的社會分裂狀態的感想與抵抗。
-
《醉生與夢死》 / 2017
《醉生與夢死》系列混合了裝置、攝影、自釀啤酒為主要創作媒介。何兆南以一個兩人對飲的酒局為喻,借用了電影《東邪西毒》(王家衛導演,1994年)中出現一種可以讓人忘記往事的酒「醉生夢死」,營造一個兩人飲酒後各自離開的場景。何氏以這個故事為藍本,自釀出兩款啤酒:甘味的「醉生」和苦味的「夢死」。本來兩人同桌,生活價值相近,但政治環境的改變,兩人對香港選擇了不同的方向,有些人選擇忘記一些往事,有人卻記得更清楚,反映了香港人之間近年來出現的撕裂狀態。何氏通過喝酒、分享、互動,介入觀眾的參與,從而營造群組的氣氛與經驗。
裝置方面,一張桌子被切割後重新合併,但接合的位置出現了誤差。桌子上方,一個竹籮改裝成的可旋轉燈光,於上方不停自轉,營造一種喝醉後天旋地轉的效果,遠處另一個竹籮燈則以”鳥籠”的形態,為場地透出昏暗的燈光。桌子背後的攝影作品,利用菲林雙重曝光的方法,以直接的視覺方式喻意我們的城市長期浸淫於酒精和泡沫之中。
-
《不平日常》 / 2015
何氏自2013年開始融合繪畫的元素於其攝影作品中。藝術家在《不平日常》系列中則畫上不同灰度的條紋。對何氏而言,這些一致的條紋象徵了權力、約束及管制。
-
《散景》 / 2014
《散景》是一系列於佔領運動期間拍攝的黑白照片。有別於大部份於佔領運動時被採用的紀實拍攝手法,何氏以具指涉性和隠喻的手法來展現運動期間的境況和其個人經驗。影像中被丟棄在路上的象徴性物件如路障、雨傘、空水樽和帳篷,取代了一幕幕警方與示威者衝突的場面。城市在這充滿暗湧的混亂境況中看似平靜安然,而人物處身其中則顯得渺小及微不足道。
-
《門常開》 / 2014
《門常開》系列是於佔領運動期間圍繞香港政府總部拍攝的黑白照片。此建築群的其中兩幢大樓以上層連接,以至其下的空間在視覺上隱喻著一個打開了的門的設計而聞名。何氏直接從底片中剪走了“門常開”,在作品中形成了一個黑洞。
-
《防衛與抵抗》 / 2013
《防衛與抵抗》融合了攝影與裝置,呈現香港與中國之間的矛盾狀態。
-
《平日常》 / 2013
《平日常》系列是何氏創作上的一次突破。作品有別於他從前的純攝影創作而首次融合了繪畫的元素。作品以一系列天水圍為背景的黑白攝影為基礎,透過以塗上不同顏色、大小均一的方格來填滿被密密麻麻的住宅大樓所遮蓋而僅餘的天空。如出一轍,他選擇以擲骰子的方法隨緣、隨機地選取格子的顏色,以父親遺留下來的畫筆在照片上不斷重覆的繪畫著尺寸一致的格子。他透過這種機械式、冗長費時的手繪過程作為父親離世後的一種自我治癒。
-
《天地人》 / 2008-2010
《天地人》系列捕捉天空變幻無常的色彩及狀態,寓意無常本是生命的法則,亦因如此,變幻才是永恆的本質。
-
《光之道》 / 2007-2008
《光之道》是一組於夜間在香港不同地點所拍攝的行人隧道的黑白照片。這系列表達了何對自己人生某一刻的看法和感覺。
-
多位藝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