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曉
張曉在 2005 年畢業於煙台大學建築設計系。在 2009 年成為攝影藝術家之前,他曾於《重慶晨報》擔任新聞攝影師。在《海岸線》、《他們》這些早期作品中,張曉以快拍式的攝影風格,拍攝日常場景中的人和事。影像中的超現實感貼切地捕捉了現代中國社會因急劇發展所導致的荒誕局面。張曉 2012 年至今的作品表現他在題材上的轉變,從舊作《海岸線》(2009-2013) 和《他們》(2006-2008) 展現了他對中國當代生活面貌的關注,至新作品中反思他回到故鄉煙台的經驗和現實。新作品亦體現了他採用攝影以外的媒介於其創作中。
張曉憑著《海岸線》系列獲得 2011 年的法國匯豐銀行攝影獎、2010 年的法國才華攝影基金中國區冠軍及 2009 年的候登科攝影獎,及後又憑著《他們》系列在 2010 年獲得三影堂攝影獎大獎。張曾參展中國北京尤倫斯當代藝術中心的“The World in 2015” (2015) 及多個攝影節包括法國巴黎布朗利碼頭博物館的 Photoquai 2015 和第九屆法國布雷斯特攝影節。
張曉現居於中國四川成都。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卡拉OK》 / 2016
作品《卡拉OK》由7盒90年代的卡拉OK舊式錄影帶組成。藝術家擷取了卡拉OK片段中最深刻的一幕將其製成影帶的標簽紙。除此之外,更從7條卡拉OK的聲道中各剪接出一條聲道。7條同步播放的聲道共同形成一個迴盪的音網,重塑過去的時空。『在那個信息封閉的時代,這一盒小小的錄像帶承載了很多,看似過時的畫面和聲音混雜在一起,還原了那個時代最好的時光。』張曉道。
-
《既然有夢想》 / 2015
《既然有夢想》呈現了於大眾以至藝術家的心目中漸趨轉變和模糊的物質、社會和文化景觀的碎片,與張氏之前的作品一脈相承。上電視或於天安門廣場前拍紀念照象徵著許多中國人一生的夢想,然而經時代變遷它們己失去昔日崇高的地位。張氏拍下於家鄉的山寨天安門建築的照片,置於為大受歡迎的兩個中央電視台節目而製作的紀念品掛鐘,以喚醒這些中國夢。張氏的作品呈現許多中國人仍抱持的夢想及其本質之虛假。
-
《移》 / 2012-15
張氏以即顯膠片在山東省煙台市拍攝,創作出一系列列名為《移》的黑白攝影拼貼作品。《移》是透過一連串撕裂和修補修合的過程而成,這過程正呼應著他與故鄉的關係。透過精巧和費時的工序,他移取了即顯膠片的感光乳劑層,即顯膠片的最中間一層,再以人手將影像重新組合拼貼。
-
《活著》 / 2014-15
《活著》系列是一幅當代中國社會現實的寫照。 這組作品展示張拿着日報的自拍,以模擬一些生活在非戶籍註冊地的退休老人,需要拍下自己與當天報紙的合照來証明自己活着,和作為領取退休金的證明。
-
《三姐妹》 / 2015
-
《家庭影院》 / 2015
這套混合媒介作品迴盪着張少年時觀看VHS盒式錄影帶電視節目和電影的家庭生活記憶的剪接出來的聲道。VHS是90年代在大陸的奢侈品,張挑選了他印象最深的6套來自80至90年代的電影和電視影帶,並擷取了當中最深刻的一幕將其製成影帶的標簽紙。除此之外,還從6條影片中各剪接出一條聲道。6條同步播放的聲道形成一個迴盪的音網,重塑過去的時空。
-
《大姐及親戚》 / 2014
這兩個系列以幽默的手法將“新攝影”這種在中國北方偏辟村落曾風靡一時的圖像玩意呈現出來。張稱這些“新攝影”的相片編輯者為“影像流浪人”,他們攜帶着筆記本電腦和打印機走家串巷的為村民製造合成的相片。藝術家透過放大這些相片至接近真人大小,以誇張的手法呈現這種審美觀、時尚態度,同時 喚醒他對兒時居住在故鄉的人的情感。
-
《海岸線》 / 2009-13
為了拍攝《海岸線》,張曉走遍中國一萬八千公里的海岸線捕捉沿岸發展城市的人民生活。這些海邊風景照片中充斥著各種古怪的人工建築物及人們日常生活中隨意無常的活動。張曉憑著《海岸線》系列在2010年獲得法國才華攝影基金中國區冠軍、2011年的法國匯豐銀行攝影獎及2009年第二屆侯登科紀實攝影獎。
-
《他們》 / 2006-08
張曉憑《他們》系列獲得2010年的三影堂攝影獎大獎,為他首度帶來國際關注。他們”在中國最大及發展最迅速的城市 ﹣重慶拍攝, 影像中的人物均是現實生活中的一些平凡人, 他們在公共場所中進行著各種瑣碎活動。在張的影像中, 這些小人物彷如脫離了自身原有的現實狀態, 進入了一個表演狀態。《他們》也許反映了平凡百姓的生活習性被社會發展衝擊而致的失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