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志和
梁志和(1968年生於香港)透過攝影、文字、現成物、行為及裝置,融合歷史資料搜集及概念化的探究,驅使我們對記憶、權力體系和歷史矛盾產生懷疑。以香港六七暴動為軸心,梁志和持續發掘當年發生的社會、文化和政治事件。他還收保和拼合現成舊物、檔案資料和影像,從而將微不足道的日常事件與政治事件並列和對照。他的研究式創作時常關注歷史編纂學中的裂隙與曖昧性。對梁氏來說,歷史總是有權力的掌握者所書寫的。他的近期創作關注香港的殖民歷史及後殖民現實。
2001年,梁志和與他的長期拍檔黃志恆代表香港參加威尼斯雙年展,此為香港館於威尼斯雙年展的首次呈現。此外,梁氏亦於1996年參與創立了香港存在時間最長的獨立藝術機構Para Site。梁志和的作品曾於多間主要國際博物館及機構展出,包括英國倫敦泰特現代美術館(2010)、德國杜塞爾多夫NRW Forum(2015)、巴西聖保羅影像聲音博物館(2008)、美國紐約國際工作室及策展計劃(ISCP)(2013)及美國皇后區藝術博物館(2000)。他亦曾參於其他年展,包括上海雙年展、深港城市\建築雙城雙年展、馬拉喀什雙年展、廣州三年展,以及英國曼徹斯特亞洲藝術三年展。於2015年,梁志和在中國深圳OCT當代藝術中心舉辦回顧展“請按鈕……膽前顧後—梁志和個展”。梁志和和黃志恆2023年在美國薩凡納 SCAD Museum of Art 有個展。
梁志和於香港居住和工作。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孤寂遺跡 II》 / 2020
-
《那是有又沒有》 / 2016-2018
梁志和個展“那是有又沒有”以香港六七暴動為軸心,藝術家透過將個人歷史和社會歷史事件的連結,建構出匯合截然不同的事件、人物和物件的平行世界。梁氏混合不同的媒介,包括攝影、錄像、及由音樂和 1967 年的圖像和現成物組成的裝置,以概念化的邏輯思維及詩意式的想像介入檔案資料搜集的系統中,以建構一段段主觀歷史。
-
《風火輪》 / 2018
《風火輪》(2018)系列攝影裝置中的金屬玩具車是 在香港製造的1967年版Mattel《風火輪》(Hot Wheels)系列。夾在兩個相框之間的布料,則參考 1960年代香港勞動階層女士流行的圖案款式。繡於布上的是豪華汽車Humber Imperial的廣告,曾於1967年8月25日《南華早報》版頭刊登。
-
《The Date Series》 / 2017
梁氏回到多個六七暴動期間發生炸彈襲擊的地點。在五十年後的同一天,以黑白底片拍攝同一個地點的天空。
照片的命名源自在襲擊同一天發生的平民和私人事情, 將短暫而值得紀念的時間線平行並列。通過多義和複調 的手法,梁氏對「平行世界」的思考和概念系統化:兩 個世界,一個同地異時,另一個則異地同時。
-
《極其反叛》 / 2016-2018
「極其反叛」之原文Extremely Recalcitrant,取自中 央裁判處賴特法官責備14名被控阻差辦公或侵佔學校 地方的庇利羅士女學生,批評她們面對法律「蠻橫無理」(1967年11月18日《南華早報》),最終全體被告 被帶離法庭作缺席審訊。
蘇珊宋妲在其《論攝影》(1977)一書中談到現實是頑 強(recalcitrant)和難以掌握的,而照片可以是馴服 現實的一種方法。
-
《香港女伯爵》 / 2016
《香港女伯爵》(1967)是查理.卓別靈執導的最後一齣電影。這套浪漫喜劇以香港、越戰和文化大革命為背景。電影上映時票房未如人意,但由卓別靈作曲填詞、佩圖拉克拉克(Petula Clark)主唱的電影主題曲 《This is My Song》卻大熱,高據英國流行榜榜首,紅遍全球。
-
《弟兄》 / 2015
裝置作品中的衣車是Brother兄弟牌DB2-B755-3型號衣車,在新蒲崗大有街的一間二手 店尋獲;經過改造,衣車的運轉速度慢得只及每轉一分鐘,沒有縫紉,只是一針一針刺在 人造玫瑰花的黑白底片上。整卷底片行畢一轉若要十小時,大約是藝術家的父親當年一天 的工時。作品頓時變成一個類似時計的裝置。
此型號衣車,曾經是1960至70年代香港製衣業黃金時期最普及的機器,也是藝術家兒時 記憶所及,曾是家裏最貴重的資產,讓母親在家一面照顧孩子,一面縫衣幫補家計。而父 親在大有街的製衣廠裡,也是開着同一型號的衣車。香港六七暴動,正始於大有街的塑膠花廠勞資糾紛,正是在父親上班的工廠旁邊。 -
《Untitled Waterscape》 / 2017
梁志和通過攝影記錄了維多利亞港在不同季節、不同時段的變幻無常的色彩,保存了肉眼看不見卻飽含在水中的、有關時間和記憶的印證。
-
《Music in 1967》 / 2016
《Music in 1967》透過廣泛資料搜集的跨議題創作,呈現關於文化身份、社會及政治現象、信仰及對歷史的心理矛盾。一系列燈箱及攝影裝置顯現的影像、文字和聲音啟發自1967年於香港的六七暴動──一場由左派發動的反殖民政府的暴動。作品以微弱的披頭四音樂為背景,喚起當時政府於公共場所播放西方流行音樂以抗衡當時在街上的中國共產黨宣傳廣播。
-
《請按鈕:瞻前顧後……》 / 2015
《請按鈕:瞻前顧後……》源自梁氏於2015年在深圳OCAT當代藝術中心的同名個展。在展覽結束後,梁氏為每一件展覽作品繪畫「肖像」。這54幅以勾線筆繪畫的「肖像」將與作品的文字介紹一同呈現在本書中。文字介紹以標準的展覽作品說明格式呈現,闡述作品的創作動機、概念和手法。
-
《拂曉》 / 2014
《拂曉》是一組共6張的照片,記錄了一次梁志和回應藝術家小野洋子作品Morning Peace的即場表演。Morning Peace由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MOMA)主辦、香港M+博物館合辦,為一場橫跨全球8個城市24小時的活動,聚集世界各地不同的藝術家和參與者,「歌頌於過去、未來與現在的晨曦 」。在西九龍文化區中,藝術家與在場觀眾共同見證了日出的晨曦,伴隨著即場演秦的音樂是Richard Strauss在預視自己生命終結前的一年填寫的歌曲Im Abendrot (At Sunset)。
-
《今天我們尋回昨天遺失的他》 / 2010-14
《今天我們尋回昨天遺失的他》 是一系列28張由藝術家梁志和+黃志恆親身演繹擺拍的人像照。梁、黃二人從收藏多年的舊雜誌、報紙、宣傳冊、紀念冊等文獻及存檔資料中,選取當中圖像裡一些身份不明的人物,並透過想像及資料搜集去演繹這些人物角色。
-
《語符》 / 2008
-
《色彩系列》 / 1998 - 2003
《色彩系列》是一組攝影作品,打印過程採用傳統沖曬和數碼影像的雙重手法。作品記述了梁志和於紐約、墨爾本、威尼斯、上海和香港這五個不同城市間的遊走。 從1998年到2003年,梁通過低角度拍攝茂密的城市環境,創作出這些摩天大樓的照片。 大樓的整體立面像牆一樣高高聳起,將我們的視野籠罩在參差不齊的天空之上。
-
媒體報導
-
-
-
-
-
-
-
-
-
-
錄像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