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點畫廊榮幸呈現梁志和在畫廊第三次個展《過去的未來》,藝術家繼續闡述時光流逝中的非常規香港史。梁氏近來對香港殖民歷史研究聚焦於1982年,這一年中英政府就香港回歸開始談判,使得這座城市的未來變得波譎雲詭。
梁氏審察歷史中隱匿、佚名的面向,建構出任何人都能在過去想像一個預定的未來而成為歷史一部分的命題。在1982年9 月 22 日一次歷史性會面,英國首相戴卓爾夫人首次訪華,會晤國家主席鄧小平以談判香港1997回歸後的未來。官員指談判無法得出定案,但中英聯合聲明卻在兩年後簽署。
瀏覽著那些讀起來如同小說般的真實歷史事件,梁氐調查歷史裡具爭議性的敘事。藝術家不只專注在史實,在研究過程中利用獨特的「自我探索」方法,提倡改變主體、轉換焦點等手法。截然不同的時間線被拼湊在一起,挪用了戴卓爾夫人的手寫筆記(取材自英國國家檔案館)、威廉王子誕生後第一張官方發放的照片、以及電視新聞檔案片段。結果是重新排列的一系列往事開啟了詮釋歷史的新可能,成為對抗既定俗語「歷史是由勝利者書寫」的一劑良藥。
《卓越之鏡》、《卓越之陽》、《卓越天天》 和《卓越之星》是四件混合媒介拼貼作品,用四份1982年7月29日同日刊登的不同報章創作而成。這些報章封面不約而同展示英國王室第一張家庭照以宣佈威廉王子誕生。作品框的亞加力膠片刻有戴卓爾夫人手書「非常好」,來自1982年同日所寫某份公文,作為中國大使和英方討論香港回歸的結論。而這事被隱藏在層層慶祝新聞之下。
一組在1982年製造或發佈的物品與這件藝術品交織。它們蘊藏建構而成的西方對華意識形態,以及集體渴慕一個臆測的社會,在那裡東西方能夠共存。這系列物品包括一套狗年生肖郵票、大衛.霍克尼在中國之行後撰寫的《中國日記》、英國新浪潮搖滾樂隊「黃鐘」和「中國危機」的專輯、以及大膽地名為「中國症狀」的雅達利電玩遊戲。各種材料和文化符號並置,體現出藝術家凝思從過去所感受到的未來。
梁志和最新錄像作品《我的混亂日記0》以及前作《我的混亂日記》(2020),與長期創作計劃《日誌系列》由2017 年至今同時期開始創作。《日誌系列》始自梁氏於五十年後重遊香港六七暴動炸彈襲擊現場。在五十年後同日同地,藝術家將鏡頭轉向天空以黑白底片拍攝。為《日誌系列》中的照片命名時,梁氏選擇了在暴動同日發生的民眾和私人事件,強調了同一片天空下並存著短暫而值得紀念的時間線。
《柏林》是一個由多件歷史事件、時間線和地點建構而成的雕塑。中心部件是一個舊熱水爐,由1967年成立的本地廠商柏林牌所造,同年爆發香港六七暴動。當時最著名爆炸案在香港希爾頓酒店發生,而位於柏林的希爾頓酒店亦被視為60年代情報活動主要地點。柏林牌熱水爐被修整得滴答作響,以提醒時間不斷流逝。
雕塑另一個主要部分是一部名為《共存何價》的書,頁面刺有水晶。此書由前空軍元帥約翰.斯萊瑟撰寫,在冷戰早期面世。斯萊瑟在書中提出激進政策,希望將香港如柏林般交由聯合國管治,建議未曾實現過的另類香港未來。圍繞主部件的是不同現成物,包括一個1949年香港五毫硬幣、一朵人造膠花作為1967年香港暴動的註腳,因為第一宗暴動衝突正因塑膠花工廠的勞工糾紛引發、一個60年代柏林的泰迪熊玩偶、和一張從柏林希爾頓酒店寄給查爾斯.荷爾的明信片,他是一名二戰時期在歐州為同盟國作戰的士兵。與《日誌系列》相似,梁氏呈現兩個平行世界,一個在同一時間卻分處異地,另一個在同一地點卻年代迥異。
雕塑《收集淚珠》來自於藝術家調查英國國家檔案館的香港殖民報告,以及戴卓爾夫人官方回憶錄。梁氏觀察並推測香港未來對英國統治者而言不過是滄海一粟。每一句寫及「香港」的句子被割成一串長條,堆在書本上如同滿頭嚇人的亂髮。鋁合金冠冕插在回憶錄書頁上,由六把美工刀與兩層晃動的淚滴形玻璃裝飾而成。
《好,有道理》和《那麼如果一無所得?》是兩件畫布作品,從檔案新聞片段節錄而成,並繪有戴卓爾夫人書寫姿態的手。作品底下角落是戴卓爾在殖民文件中的評論,原先保密,如今由藝術家以鐳射雕刻放大並著色。戴卓爾在1980年評論道「好,有道理」(”Yes, It is reasonable”)回應英軍駐港部隊增援,另一句1982年的評論「那麼如果一無所得?」(”and if they are not obtainable?”)揭示她對香港回歸後延續英國管治感到懷疑。作為戴卓爾在1982年9月22日訪華即將會晤鄧小平前的發言,兩番評論都引人注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