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如怡
張如怡(1985年生於上海)現工作並生活於上海。張如怡的藝術實踐以圍繞日常邏輯而展開,作品因調和人工製品、工業經驗以及城市生活而佔據特殊空間。藝術家以在日常材料中涉取靈感,從內在直覺出發,探索個體、物料、場所三者之間的層次調度及相互作用力作為主要敘述途徑。創作主要涉及 據地裝置、雕塑及綜合媒介的運用,借“現實”為“樣板”,牽引出城市變遷之下,個體的感知瞬間, 將其種植於物質之內,賦予物質之外的意義。
張如怡的作品曾於多個機構和美術館展出,她的個人展包括上海四方當代美術館的 “裝修:碎石”(2020)和上海MOCA亭台的“裝修:用品”。她曾參與的聯展包括尤倫斯當代藝術中心沙丘美術館(北戴河,2020)、K11 藝術基金會(香港,2018)、外灘美術館(上海,2018)、尤倫斯當代中心(北京,2017)、卡斯雕塑基金會(古德伍德,2016)、四方當代美術館(南京,2016)、chi K11 美術館(上海,2016)、上海二十一世紀民生美術館(上海,2015)等。她是2017年藝術 8 青年藝術家大獎得主以及Glenfiddich 藝術家駐留計劃的參與者。張現於溫特圖爾Villa Sträuli參與瑞士藝術委員會 Pro Helvetia 基金會舉辦的工作室駐留計劃。她的作品被四方當代美術館、復星藝術中心和英國Cass Sculpture Foundation所收藏。
張如怡現於上海生活和工作。
- /
- /
- /
- /
- /
-
《暗色之物》 / 2020
在《暗色之物-12》(2020),藝術家將廢棄的鋼筋、電線和碎石嫁接到混凝土仙人掌上,讓裝修過程中的生鏽古蹟和遺物呈現出悲劇性的美態。這些暗啞的物質有如幽靈般在恰如其份的陰影裡繁茂,它們零散的存在是不被察見的小生命的碎片,是我們不經意丟棄並放逐為剩餘物的東西。這些建築廢料乃是我們都市生活的精神產物。
-
《暴雨梨花》 / 2020-2021
在《暴雨梨花》(2020),藝術家將廢棄的鋼筋、電線和碎石嫁接到混凝土仙人掌上,讓裝修過程中的生鏽古蹟和遺物呈現出悲劇性的美態。這些暗啞的物質有如幽靈般在恰如其份的陰影裡繁茂,它們零散的存在是不被察見的小生命的碎片,是我們不經意丟棄並放逐為剩餘物的東西。這些建築廢料乃是我們都市生活的精神產物。
-
《種植》 / 2020
-
《室內荒原》 / 2020
波羅的音樂越變刺耳, 因為我們正身處數碼龐克的巨大都市裡製造噪音。張如怡在高速發展的上海生活,繼續探索裝修、建築垃圾與剩餘的詩意。《室內荒原》(2020)是一個聲音矩陣,包括四塊巨大的金屬板,置於揚聲器前,發放出不同建築工地的錄音。
-
《石片》 / 2020
-
《一株》 / 2018 - 2019
《一株》是由水泥製造的變形仙人掌在平舖的基座上石化成植物標本,帶出藝術家對於自然物如何受其大環境影響約束的興趣。張如怡通過抽象化及重新放置自然物的幾何構造,展現了她對建築與城市的冷靜觀察。在《一株》中,張把電線和鋼根移植到水泥植物中,展示了工業化對大自然嚴酷而深刻的侵入滲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