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拓
在王拓(1980年生於中國長春)的創作中,中國現代史、文化檔案、小說及神話相互交織,形成虛構敘事。一如虛構寫作,他在歷史文本及檔案記錄中上演一幕幕介入性表演,模糊時間與空間、真實與想象的邊界。王拓的創作橫跨影像、表演與繪畫,構建多維的事件譜係。他的作品中充斥著可見或不可見的線索,揭示著社會背後的歷史及文化力量。王拓在作品中回應中國獨特的「幽靈學」,提出以「泛薩滿主義」召喚中國二十世紀被壓抑及忽視的記憶。他的創作時常以不安且戲劇性的手法探究歷史,揭示集體無意識及歷史創傷。王拓的近期創作批判當代審查機制,以及其中藝術家與執法者的緊張角力。
王拓近年舉辦的個展包括北京尤倫斯當代藝術中心的“王拓:空手走入歷史” (2021)、紐約 Present Company 的“WANG Tuo: Smoke and Fire” 、北京鹽項目的“語法靈猿”(2017)和北京泰康空間的“失憶事典”(2016)。王所參與的群展包括在三藩市 KADIST (2022)、
廣東和美術馆(2022)、北京松·美術館 (2022)、仁川美術館 (2021)、 新加玻國家博物館 (2021)、OCAT北京(2021)、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 (2021)、上海現代多倫美術館(2021)、首爾國立現代美術館(2020)、北戴阿那亞藝術中心(2020)、倫敦蛇形藝廊(2020)、北京今日美術館(2019)、北京長征空間(2019)、巴登巴登的國立美術館 (2019)、 杜塞爾多夫的尤莉婭・施托舍克收藏 (2018)、海參崴的Zarya當代藝術中心 (2018)和紐約皇后區藝術博物館(2017)。
王拓在2020年被選為OCAT x KADIST Emerging Media Artist Residency Program的駐館藝術家並在2015至2017年於紐約皇后區藝術博物館當駐館藝術家。王於2018年獲授“三影堂攝影獎”。王現於北京居住和工作。
- /
- /
- /
- /
- /
-
《東北四部曲》 / 2017-2021
王拓的《東北四部曲》(2017-2021)是一組耗時多年的影像系列。作品以中國東北為入口、五四運動(1919)為起始,橫跨中日戰爭、二戰(滿洲國)、中國內戰、新中國時期,亦包含當代社會事件以及對不遠將來的想象。王拓結合實地調查、歷史研究與鬼神故事、民俗傳說,使彼此交錯的敘事融匯成令人目眩的多感官矩陣,挑戰著由線性脈絡牽連而成的發展邏輯、時間性和歷史學。對王拓來說,「鬼魂」是與歷史記述平行的敘事,他探索這一獨特的中國幽靈學,並提出了「泛薩滿化」的概念,即將人的身體視為歷史意識的載體。
-
《共謀失憶症》 / 2020
在《共謀失憶症》裡,一位陷入寫作困境的作家,一位暗自神傷的妻子,他們雖同處一室,卻彷彿在各自的世界中嘗試撫平某些不為人知的記憶傷痕。在這個既寫實又虛幻的當代中國家庭里,籠罩著人鬼共棲的詭異氛圍。另一個時空里,一個年輕的紅衛兵誤入一間堆滿廢棄書稿的房間,沈浸在一則古代故事的閱讀中,忽然聽到窗外的遊街聲,奪門而出。一段半個世紀前的創傷記憶被抽絲剝繭。這是一個屬於中國的故事樣板,遙遠而切身,時至今日仍然留有難以覺察的幻痛,平靜地藏匿在中國的現實里。
德國文化學者Aleida Assmann 在《遺忘的形式》中,曾提出過一種共謀性遺忘,即當體制試圖銷毀某段過往記憶的同時,其中的受害者也往往表現出創傷性的沈默。兩者的沈默疊加而形成了一種共謀。正如作家無法通過寫作去療癒記憶深處的傷痕,共同分享歷史創傷的人也同樣陷入無意識的集體性沈默,這種沈默最終變成一種無法言說的、在時間中累積、在情感關係中轉移的病徵。
伴隨的一系列素描繪畫是基於在影像作品《共謀失憶症》的研究和製作過程中,圍繞其中一些關鍵問題進行的梳理。題為《出嫁》、《焚書》、《幻戲》、《九相》、《書齋》和《批判》,這些素描糅合了古代傳奇志異、近歷史和當下多重的時空,並置了歷史圖像、古代神話繪本以及文革時期的連環畫風格。
-
《審問》 / 2017
《審問》是由膠片攝影、蒙太奇以及配音組成的作品。作品由兩段情節交織而成:情節一有關一位地方紀檢委官員陳說當年面試該職時所需的心理技巧,及日後審問工作中經常使用的心理手段。情節二是英格瑪·伯格曼1966年的電影《假面》改編的故事。故事中,一位拒絕說話的演員和一位試圖使其開口的護士在長時間的相處中,悄然變成了彼此,大家的處境也對換了。兩段情節暴露了潛藏日常溝通背後的權力結構,對話關係因而能順向亦能逆向。
-
《角色扮演》 / 2016
《角色扮演》通過演員的即興演出,探討有關中產階級和完美婚姻等人造觀念,在集體無意識中的形成。影片由兩位演員即興飾演兩段不同情節中的角色穿插而成:兩位互不相識的演員在高級公寓中,回答婚姻心理治療的一般問題,即興扮演一對「完美的」中產階級夫婦。在另一場景中,兩位演員用第一人稱獨白的形式,講述並再現了美國經典電影《郵差總按兩遍鈴》(1981年) 的情節。兩種敘事在結構上的相似,和內容上的極大反差,以及表演在兩種情境下的展示和隱喻,雙向質疑了人造觀念的真實性和實在性。
-
媒體報導
-
-
-
錄像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