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卓華
黎卓華於2007年獲得香港中文大學藝術系學士學位,並於2018年獲得香港中文大學藝術系碩士。黎的繪畫多以日常生活的事物為主題。她的繪畫用色平淡、低反差,滲透著一份來自物質記憶的靜止感。她近期的創作以80至90年代的電影、電視和廣告美學為靈感,以捕捉那個年代媒體影像的美學和當中的細膩感,藉此表達出一種隱約微妙的個人感知經驗。
黎卓華曾參與的個人展覽包括上海當代藝術博覽會的“急接近!” (2018)、武漢剩餘空間 “讓晚風送走昨日的夢” (2017)、還有香港巴塞爾香港藝術展Para Site的“停滯之中”(2015)。她曾參與過的聯展包括第11屆首爾媒體城市雙年展的 “一次逃脫”(2021)、香港六廠紡織文化藝術館的“觸到的回憶”(2018)、深圳楊鋒藝術與教育基金會的“逆光:雙城取樣”(2017)、英國曼徹斯特中國當代藝術中心的“From Ocean to Horizon”(2017)、第五屆三亞藝術季的“不隅之見”(2016)及北京中央美術學院美術館的“第二屆CAFAM未來展”(2015)。
黎卓華現於香港居住和工作。
- /
- /
- /
- /
- /
-
《純情商店街》 / 2022
刺點畫廊榮幸呈現黎卓華於畫廊的首次個展,《純情商店街》。以日本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期的商店街道為背景,展覽中的全新裝置以燈箱、錄像、油畫及其它現成物件構成一組虛構場景。黎氏的創作關注視覺語言所召喚起的情感波瀾,她以網絡上遺留的舊時大眾媒體圖像為視覺素材,再現過往年代中的情感、想象及懷舊思緒。在視覺刺激過載的數字時代,黎氏透過具象繪畫裝置創造遙遠的時空,並在其中重新檢視並體會圖像的多重可能。她細微的藝術介入轉變著我們與現成圖像的關係,進而悄然改變著我們與世界的共處。
-
《急接近!》 / 2018
“急接近!”的主題以80至90年代於亞洲大行其道的日本動漫為出發點。在那個沒有電腦成像的年代,動畫均是以人手繪畫的,故事情節都以最簡單握要的畫面敍事,而且畫面線條分明,不帶多餘枝節。黎卓華認為那個年代的卡通動畫是一個時代的集體記憶,亦是視覺語言發揮高度有效性的例子。
-
《穿過夜幕的襯衣》 / 2018
紡織和衣物能夠通過物料質地傳遞遺忘的記憶,將過去與現在聯繫起來。在《穿過夜幕的襯衣》中,黎卓華利用空間裝置喚回對 1990 年代香港零售經驗的記憶。
-
《劃過的餘溫》 / 2017
黎卓華繪畫80-90年代的電視廣告鏡頭的局部,以捕捉那個年代媒體對女性美的呈現和當中的細膩性感,藉此表達出一種隱約微妙的個人感知經驗。
-
《Flowing》 / 2017
在《Flowing》中,黎氏以洗髮水廣告為靈感,描繪女主角陶醉地撩撥頭髮的一瞬間。藝術家 分別以冷暖色調作畫,展示舊式顯像管電視屏幕色調的落差。在藝術家眼中,那個年代對影像 意識和情色的態度較為開放;相比起現在謹慎和政治正確的影像,藝術家更是懷緬過去似水流 年的奔放美感。
-
《白手套》 / 2017
黎氏以一貫淡色調、低反差的繪畫風格,繪畫了一隻穿載著白手套、在揮動的手。而在錄像中,藝術家搜羅多年來英女皇出席公眾活動時揮手的片段和相片,並隱藏了影像其他部分,只展示揮動的白手套。
被白手套遮敞的手變成了一隻沒有溫度的手。手的動作意向不明—揮手、拒絕還是道別?通過白手套的意涵,黎氏反思殖民主義的虛偽本質及政治的不確定性。同時,暗地裡揶揄港人對英殖時期經美化的回憶。 -
《無可伸向的》 / 2015
黎卓華在Instagram上追蹤偶像動態的體驗:基於對生活日常的公開分享,虛擬社交平台催生出一種虛擬的親密感——它綜合著現實中的距離、社交媒體的表演性和參與者難以抵消的情緒。黎卓華將這種吊詭的情緒所催生的撫摸慾望轉嫁為對皮膚的繪畫與情景化——偶像皮膚上的紋身和網絡 上四處可見的皮膚肌理成為她重審這種「親密感」的平面。
-
《黑色的星星》及《靜謐角》 / 2012-2016
此兩件繪畫分別代表了黎卓華創作上的不同階段,它們同時運用了黎氏常用的淡色調,展現了她繪畫中經常呈現的、介乎物質與記憶之間特殊的靜止感和美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