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海兒
張海兒在1982年畢業於上海戲劇學院,並為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中國最早發展出一種明顯獨立於紀實攝影風格的攝影家之一。他為了尋求紀實主題,把鏡頭轉向城市,拍攝變化中的城市風景和生活方式。1988年,張氏和另外四位年輕中國攝影家應邀參加著名的法國阿爾勒攝影節,是中國攝影為西方觀眾認識的先驅。
張氏曾於瑞士洛桑愛麗舍攝影博物館(1993)、丹麥奧爾胡斯攝影圖像畫廊(1995)及上海攝影藝術中心(2017)等國際美術館舉行個展。他的作品被法國密特朗夫人基金會、美國洛杉磯郡藝術博物館(LACMA)、香港M+博物館、瑞士洛桑愛麗舍攝影博物館、上海攝影藝術中心、南京四方美術館 、北京泰康空間、北京三影堂攝影藝術中心、美國Walther藏品及澳洲悉尼白兔藏品所收藏。
張氏現於中國廣州和法國巴黎居住及工作。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女相》 / 1990s-2000s
在《女相》這系列中,攝影師通過在私密的環境拍攝變性者和異裝者,擴充其對女性特質的呈現,進一步挑戰性別分類的系統性壓迫。
-
壞女孩 / 1987-1994
張海兒著名的《壞女孩》系列展示了女性主義中自我形象的多樣性,以及女性身份自我塑造的多元性。張氏鏡頭下的女人眾多,包括風塵女子、社會名流、也有普通友人和街邊途人,但主角無可否定是藝術家當時的女朋友、現任妻子胡源莉;在張氏的鏡頭下,她是女性之美的原型,是藝術家的繆斯,更是多年來背後默默的支持者。張海兒的《壞女孩》肖像已經超越了傳統紀實攝影的客觀、中立的風格。幾近全裸的女子挑釁地直視鏡頭,牽動觀者投入於作品當中,也暴露了拍攝者的存在。張海兒具代表性的混合閃光和慢快門的拍攝手法賦予影像深度,以及時間流逝的感覺。
-
鋼、鋼軌和蒸汽
在《鋼、鋼軌和蒸汽》系列中,藝術家將鏡頭轉向火車站和鋼鐵廠的男性勞動工人,以鄉郊勞動者的剛陽取代了大都市女孩的嫵媚。張氏捕捉了80年代改革開放下的中國。在共產黨“四個現代化”和“十年規劃”的方針下,大力發展重工業和煉鋼生產。在武漢的鋼鐵廠和河北的火車站裡,藝術家記錄了勞動者的刻苦,同時也捕捉了個體對生命灼熱的希望。時而朦朧的影像映襯著發動機和煉鋼的蒸氣,以及工人香煙的煙霧;而工廠和火車的煤炭塵粒則沈澱成銀鹽照片中的顆粒。
-
其他作品
張的照片總是帶有表演性,無論是被攝者的戲劇演譯,還是拍攝者的現場編導。這種表演性從藝術家早期作品開始,當時他試著以自己的臉或手進入他的“自拍照”。張氏選擇強調作品的主觀性,讓人們發現攝影師的參與。
-
多位藝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