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慧妍
黃慧妍 2004 年於中文大學藝術系畢業,翌年於英國列斯大學修畢藝術碩士課程。她利用不同媒體創作,包括繪畫、雕塑、拼貼、裝置和攝影等。作品以關於自身經驗、個人記憶片斷以及對藝術史的玩味為切入點。
黃的個人展覽包括Spring Workshop的“不要太努力讓事情發生”,(香港,2016);亞洲藝術文獻庫的“從黃慧妍藏品到香港藝術文獻庫”(香港,2011);觀察社的“原來的輪廓”(廣州,2009)。她的作品曾於各地的博物館及機構中展出,包括Para/Site藝術空間(香港,2015);奧沙.觀塘(香港,2013);M+(香港,2012);Collectors House(荷蘭,2011);台北雙年展(台北,2010);OCT當代藝術中心(深圳,2010);國際工作室與策展計劃(紐約,2009);華人藝術中心(曼徹斯特,2009);Worksound藝術空間(波特蘭,2008);香港藝術館(香港,2007)及上海當代藝術館(上海,2007)。她亦是廣州觀察社的其中一位創辦人。
黃現於香港生活和工作。
- /
- /
-
《他》 / 2019
《他》、《她》、《它》是三套塑膠彩和水彩畫作系列,美學風格讓人聯想到五十年代的海報。正如標題所述,《他》、《她》、《它》分別描繪了代表男性、女性和中性性別的陳腐概念。黃慧妍使用現成的剪貼畫模版來描畫空白面孔,周圍散佈著醒目的標語,從而將其意象顛覆,使之成為諷刺和模仿的工具。這三個系列的展示方法亦有其意義:《他》以畫框鑲起並昂然地掛在牆上,《她》佇立在一個 豎立的開放式架子上待人閱讀,而《它》則橫躺在地板上的 一個海報架上,對觀眾的視線無動於衷。
在表面二元性別區分之輕下,這些作品促使觀眾自我反思,並觸發無意識的認同,最終或能帶來關於性別的更深層次的真理。我們或會發現,性別行為和偏見是我們長期以來有意識和無意識地參與其中的一種套套邏輯。
-
《她》 / 2019
《他》、《她》、《它》是三套塑膠彩和水彩畫作系列,美學風格讓人聯想到五十年代的海報。正如標題所述,《他》、《她》、《它》分別描繪了代表男性、女性和中性性別的陳腐概念。黃慧妍使用現成的剪貼畫模版來描畫空白面孔,周圍散佈著醒目的標語,從而將其意象顛覆,使之成為諷刺和模仿的工具。這三個系列的展示方法亦有其意義:《他》以畫框鑲起並昂然地掛在牆上,《她》佇立在一個 豎立的開放式架子上待人閱讀,而《它》則橫躺在地板上的 一個海報架上,對觀眾的視線無動於衷。
在表面二元性別區分之輕下,這些作品促使觀眾自我反思,並觸發無意識的認同,最終或能帶來關於性別的更深層次的真理。我們或會發現,性別行為和偏見是我們長期以來有意識和無意識地參與其中的一種套套邏輯。
-
《它》 / 2019
《他》、《她》、《它》是三套塑膠彩和水彩畫作系列,美學風格讓人聯想到五十年代的海報。正如標題所述,《他》、《她》、《它》分別描繪了代表男性、女性和中性性別的陳腐概念。黃慧妍使用現成的剪貼畫模版來描畫空白面孔,周圍散佈著醒目的標語,從而將其意象顛覆,使之成為諷刺和模仿的工具。這三個系列的展示方法亦有其意義:《他》以畫框鑲起並昂然地掛在牆上,《她》佇立在一個 豎立的開放式架子上待人閱讀,而《它》則橫躺在地板上的 一個海報架上,對觀眾的視線無動於衷。
在表面二元性別區分之輕下,這些作品促使觀眾自我反思,並觸發無意識的認同,最終或能帶來關於性別的更深層次的真理。我們或會發現,性別行為和偏見是我們長期以來有意識和無意識地參與其中的一種套套邏輯。
-
《清理十個痛恨的觀念》 / 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