賴朗騫
賴朗騫自2000年初開始從事攝影創作,期間曾專注於即顯膠片的創作。2013年始,他放棄使用專業相機而轉用手機拍攝,並無間斷地在社交平台發表作品。他透過放大圖像和裁剪圖片的過程,演練著一種獨特的觀看方法,並由此發展出一套隨拍美學,接近歇斯底里地將個人的視覺和觀點向觀看者推送。
賴朗騫曾參與的機構展覽包括巴黎東京宮的群展“Inside China [Journées Thématiques]” (2015)、香港文化博物館的“香港攝影系列展覽二:城市漫遊者──社會紀實攝影” (2010)及中國平遙國際攝影節 (2008)。他的作品被香港文化博物館和M+視覺文化博物館收藏。他曾擔任攝影美術雜誌《KLACK》的編輯。於2018年出版個人專集《瞬間轉移》。
賴朗騫現於香港生活及工作。
- /
- /
- /
- /
- /
- /
- /
- /
- /
- /
-
《鈴鐺和哨子》 / 2021
在投射幻燈片作品《鈴鐺和哨子》(2021)中,漫遊者暨攝影師拼凑零碎分散的無名路人稍縱即逝的抓拍影像。無意識的例行程序、疲憊的表現、緊緊的束縛、驚鴻一瞥、無節制的遐想⋯⋯這些都是編織我們的城市生活紋理的小時刻。
-
《黑夢》 / 2019
-
眼挑針 / 2014-18
手機作為他的拍攝工具,賴朗騫以超乎一般攝影師能及的近距離拍攝身邊的日常。他時刻在窺探和拍攝,接近歇斯底里地將個人的視覺和觀點向觀看者推送。觀看者無法不直視這些從我們盲點中被釋放出來的視像。它們暴露了視覺媒介中呈現的「現實」和「非現實」的不確定性;具象與抽象的重疊交錯;甚至是觀看過程如何擺弄著我們的感知經驗的證據。這些日常的影像可以是具玩味的,卻潛藏一份不適感,莫名地撩動著、甚至刺痛著觀者。
-
《靠牆站》 / 2013-14
賴氏的《靠牆站》棄用相機以一部他常用的普通手機作拍攝工具,拍攝出一系列極低像素、無立體感卻出奇 地具畫意的照片。作品挑戰人們對攝影的傳統審美準則,及暗中揶揄攝影師對專業相機的執著。
-
《有我天台的景象》 / 2008-09
在《有我在的天台景象》,賴朗騫在極度尋常的場景裡對空間和靜物進行觀看 練習,以黑白攝影呈現去除所有多餘枝節後的點線面。
-
《在理性逃離的晚上》 / 2007-08
這是透過長時間曝光拍攝出來的色彩斑爛亦神祕的夜景系列。賴巧妙地以光、影及色彩搭建出一幕一幕具戲劇性的場景。這系列探索自然、人工景觀和城市的連系,及三者交織時產生的異常氛圍。
-
《藉故》 / 2005-06
賴朗騫由千禧年代開始創作即顯攝影,從城市中的抓拍帶出對尋常物件及人物的引人入勝的視角。
-
多位藝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