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家偉
曾家偉於香港城市大學創意媒體學院主修攝影並於2013年畢業。他的創作脈絡從過往集中於純攝影創作,伸延至其他媒介和題材的實驗,包括燈箱、多媒體和混合媒介裝置,以探索二維與三維之間的關係。另一方面,他的創作反映了一種顛覆日常生活經驗的獨特感知,以及個體面對龐大社會運行機制時的無力和徒勞。
曾家偉於2017年於英國曼徹斯特中國當代藝術中心舉行首個機構個展。於2015年,他曾參與多個重要群展包括香港藝術中心的“文化碰撞:穿越東北亞”、香港Para Site藝術空間的“如果只有城籍沒有國籍”及德國Museum Folkwang的CHINA 8項目“Works in Progress”。曾氏於2013年憑《天台》系列入圍香港當代藝術獎2012。
曾氏現於香港生活及工作。
- /
- /
- /
- /
- /
- /
- /
- /
- /
-
Sky Garden / 2022
M+ 委托項目
從2015年起,曾家偉不時走訪M+工地,以攝影形式記錄建築進程。 -
《t o u c h》 / 2019
《t o u c h》(2019)紀錄了藝術家重複將白色手套扔在玻璃屏幕上的動作。只有當手套觸及屏幕的瞬間,屏幕才有畫面顯現。即便是最敏銳的觀眾也難以預測這突如其來的顯影。原來,這透薄的屏幕(Duchamp提出的“次薄”概念)竟然代表著影像與觀眾、虛擬與現實世界間的距離。
-
《音樂盒》 / 2018
-
《內部結構》 / 2016 - 2017
曾家偉的最新作品呈現了他的創作焦點從攝影作品中的公共空間,轉移到透過燈箱及裝置展示的,相對封閉的室內及物件空間。延續他攝影及錄像作品中對角度的把玩,燈箱作品呈玩了其內部結構。藉著呈現這種在都市常見的牆上附物的內部結構,曾氏逆轉了這種製造視覺享受的權力結構,並且質詢了符號學上的基本指汲關係。
-
《錯誤的燈箱》 / 2016
燈箱中的幻燈片(攝影)影像來自藝術家對日常生活不尋常的場景、畫面的捕捉。通過『錯誤』地、不停閃爍的燈管,不規律的節奏和光暈刺激著靜止的畫面,打破本應絕對『正確』的秩序與規範。
-
《52.404705, -1.497604》 / 2016
一段固定拍攝天空的鏡頭,記錄了6分55秒雲的緩慢漂動。座標的地理定位依賴於參照物,而凝視的畫面,雲朵微弱但卻顯著的移動、和半透明的窗簾,共同讓空間的準確性不再唯一,或者不再是必須。
-
《無聊的三十秒》 / 2016
作品中的影像來自電視右上角標識電視台頻道數字的區域。藝術家人為地一秒鐘切換一個頻道,連續30秒。夜晚的時間被極具壓迫感的無意義行為重新紀錄。同時被規範的數字,與或靜止、或一閃而過的模糊畫面共同構成了象徵著現代社會中碎片化的生存狀態。
-
《家務》 / 2016
作品延續了藝術家長期創作中對公共空間的觀看方式的質疑。作品紀錄了藝術家清潔家居的行為,以物件本身的視覺障礙諷刺地呈現了系統本身的複雜性和外部力量介入的局促和無力。
-
《花布》 / 2013 - 2014
曾氏的《花布》以實物將日常生活物件上的圖案轉化成裝置,最後再透過攝影將裝置變回平面,從中探討攝影的“再現”本質。
-
《新地標》 / 2014
《新地標》系列是《地標》系列的延伸,藝術家從發現往上看而出現的地標後開始關注這些地標在不同時間裡的狀態以及當中發生的事情。
-
《地標》 / 2012
在這個人口密集的城市中,建築物只好向高空發展。曾氏在這些向上發展的土地面積中找到這城市隱藏著的新地標。
-
《天台》 / 2011-2012
天台是一個公開但私人的地方,曾氏潛入較高的一幢大廈的天台,並用俯視拍攝的角度把旁邊較矮的天台的建築結構與人在其空間活動在相中展示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