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東龍
楊東龍生於1956年中國福建,1973年定居香港,並於1975年開始繪畫創作。楊東龍的畫作重於處理人的內在和外在與及空間、環境之間的關係。這些看似寫實的繪畫,畫面通過藝術家重新理解、想像、再切割,拼湊成幻象般之景貌。楊東龍的主要繪畫內容包含為人熟悉的街道、舊式建築或家居空間、交通工具、民間百姓、後巷、公園或香港常見的植物等。他以透視法去營造三度空間的錯覺,提供多重視點,並具有暗示視線移動的作用,以引導觀眾自由進出畫中情境。
楊東龍1990年創立了香港首個藝術空間 Quart Society。楊的個展包括香港艺鵠藝術空間的“切割—楊東龍繪畫展” (2019) 和香港漫畫基地的“只是繪畫” (2017)。楊的作品也亦於不同聯展中展出,包括香港藝術中心四十週年的旗艦展覽“灣仔語法:過去,現在,未來” (2018)、香港1a空間的“牆角落—兩個畫家、兩種態度、藝術對話展” (2003) 及香港藝穗會的“盒子展” (1994)。他的作品被香港藝術館和M+視覺文化博物館所收藏。
楊東龍現於香港居住及工作。
- /
- /
- /
- /
- /
- /
- /
- /
-
《金華街》 / 2014
日間人聲鼎沸的金華街街市在夜晚則陷入一片孤寂。畫面左後方,一個孤單的人影坐在昏暗的咖啡廳裡,不禁令人想起Edward Hopper畫作中孤獨的人物。在他的繪畫裡,楊東龍在寫實的手法中混合豐富的視角,呈現出全新的觀看方式。他以嫻熟的繪畫技巧分解並融合現實與想像,進而升華日常的平庸,為午夜的街景繪出清醒又不乏幻影的神韻。
-
《寫生筆記》 / 2008-2021
藝術家對平凡生活裡的超凡表達於《寫生筆記》(2008-2020)得以彰顯。這以33屏畫幅組成的龐大裝置,描繪了藝術家從堅尼地城的工作室的窗內窺視的公園場景。這組畫作顯示了藝術家對環境的敏銳觀察,當中的植物、城市景觀和人們形成了生活經歷的拼貼。藝術家記錄了多年來他一直在窗內凝視,目睹了洋紫荊樹從一棵小樹長成一座花塔,為公園的行人提供了遮蔭。成長中的洋紫荊樹、衰老中的居民以及周圍社區的高速士紳化,都是楊氏藝術創作謙卑而生機勃勃的土壤。
-
《日課》 / 2020
《日課》提出一種對楊氏繪畫的廣泛解讀,其實踐跨越四十載及無數風格,始終建基於對與藝術家共存的人、自然和事物的細密觀察。繪畫乃楊氏的日常實踐,是一份內外成長的耐心功課,更是一份想像力的功課,以呈現表象以外及各種情況下的內在世界之豐饒。 楊氏孜孜不倦地描繪工人階級和無產階級的日常生活,給予他們往往被剝奪的漠大關注和描寫。他的畫作以不同的切入張開了多個刺點,戳穿我們平凡無感的存在的迷霧;它有如一面私密的鏡子,淒美地揭示著我們固定的感知中的盲點。在《日課》中,楊氏引導我們,觀看是自我發現的終極舉動,也是給予同情、樂觀和希望的最慷慨的禮物。
-
媒體報導
-
-
-
-
-
-
-
-
-
-
-
-
-
錄像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