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麗同的雕塑作品反映她於極為都市化的香港裡生活的經驗。陳的雕塑幾乎總是由日常生活中一般認為不值得留念或保存的垃圾碎屑、家庭用品和平凡物件組成。她以基於過程的方式創作出無法預計的、一種由物質內部邏輯所衍生出來的狀態 ——富有詩意、獨特性和私密性。
陳的作品曾於各地展出,包括大館當代藝術館(香港)、UCCA 沙丘美術館(北戴河,中國)、膠囊畫廊(上海,中國)、Downs & Ross(紐約,美國)、Artemis 計劃空間(約克,英國)、Flux Factory 畫廊(紐約,美國)、Parallel 藝術空間(紐約,美國)、Sol Koffler 畫廊(羅得島,美國)。陳的作品亦曾於Fireze雜誌、藝術論壇、Mousse雜誌、亞太藝術雜誌和南華早報中刊出,亦納入香港M+ 博物館的藏品之中。
陳麗同現於香港生活和工作。
陳麗同
1984年,生於香港
作品 (5)
《蒙眼感知器》
2019
《蒙眼感知器》的靈感來自未成蟲的斑點蛾毛蟲的偽裝能力。斑點蛾常在教科書裡被用作達爾文進化論裡 適應和物競天擇的例子。在十九世紀工業革命期間,隨着棲息地的樹木被炭灰薰黑,淺色的飛蛾漸漸演變為深色。時至今日,由於人類對環境帶來的快速變化,毛蟲甚至在變態為飛蛾之前就能適應。令人驚訝的是, 即使「蒙上雙眼」(不使用眼睛),它們也可以模仿它們所棲居的樹枝的顏色。毛蟲演化出一種可以獲取周圍 環境視覺信息的生理機制,使得它們能以皮層「看見」,並隨之改變其顏色。它們的皮層成為了感知和轉 化觸覺和視覺數據的場域。
《蒙眼感知器》體現了陳麗同對後工業城市環境中自然生物與人類共存的條件的持續探索。透過妙想天開 的工業材料的混合,她想像樹枝和樹幹變成金屬柱,讓人聯想到香港茂密的摩天大樓,而毛蟲則幻化成多方向的滾輪(「全向輪」)。就如毛蟲各種形態的「看見」和顏色轉變,這些全向輪從悠久的滾輪歷史演變 而來,可追溯到石器時代,並以流暢的滾動向各個方向移動。全向輪已廣泛應用於機器人、生產製造和物流,以提高生產率和效率。
歡迎觀眾觸摸毛蟲全向輪,並參與這場多方向進化。
《沙漏》
2019